缺席故宫宫灯复原 北京宫灯待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宫灯制作技艺面临考验,传承后继乏人;专家表示传统工艺应与时俱进
1月29日,北京宫灯技艺传承人郭燕青在画宫灯。
1月29日,北京美术红灯厂,郭燕青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宫灯。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今年春节前夕,故宫乾清宫区域悬挂起久违了的宫灯。
北京美术红灯厂的厂房里,北京宫灯技艺传承人郭燕青,仔细看着新闻图片上的宫灯,“复原的样式挺好,看着是现代技术做的”。郭燕青没有看错,这批宫灯出自四川自贡,使用了新材料以及激光打印等新技术。
在家门口没能为复原故宫宫灯出力,郭燕青有遗憾却也无奈,“生产跟不上,找我们也不敢接”。
虽然面临困境,但北京宫灯的传承者坚信“这门手艺不会断”。目前,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学习北京宫灯的制作,并且加以创新。
1 生产车间
繁忙景象难以重现
广渠门附近的一条胡同中,北京美术红灯厂藏身于一片老居民楼中。
春节前夕,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美术红灯厂。这座老厂前身是始创于清嘉庆年间的“文盛斋灯扇画店”,目前北京宫灯技艺的4个非遗传承人均为该厂职工,57岁的郭燕青最小,年纪最长的马元良先生已经70多岁。
在厂区库房屋顶上,悬挂着各式宫灯样品,“最大的六方宫灯高1米7,制作于2002年,20个工人当时做了一个月。”郭燕青对每一件宫灯如数家珍。
与库房内的光鲜相比,对面的生产车间则显得寂寥,30平方米的平房内空无一人,桌上散乱地放着各种制作宫灯的工具和原材料。
“这个刨子是红木的,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别处可不好找了。”郭燕青指着一个泛着光泽的刨子说,这是他的爷爷传下来的,郭家三代木工,郭燕青的父亲也是北京美术红灯厂职工。
1981年,郭燕青子承父业进厂,跟着老手艺人学习宫灯制作。郭燕青回忆,他刚进厂那会儿,过年前是忙的时候。“做木工活儿的一个组就有二十多人,一个车间分好几个组,工人干活儿时站一排,嗞嗞啦啦的声音跟奏乐似的。”
据郭燕青介绍,当时制作的宫灯除了用于出口,每逢春节,一些机关单位也都会在门前挂上来自红灯厂的大红灯笼,增添喜庆气氛。
“厂里目前能干活的只有七八个人,遇到有任务时还会请退休的老艺人回来帮忙。”郭燕青说,现在厂里主要业务面对的都是老客户,为他们制作和维修灯笼。
2 宫灯制作
老传统面对新工艺
故宫这次复原的宫灯,是由四川自贡的一家彩灯厂家制作。
“宫灯样式是传统的,技术是现代的”。该厂家的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此次他们一共制作了116盏宫灯,主体框架是木料、PVC材料和亚克力制作,用时3个多月。传统宫灯在瓷片上作画这一道工序就可能耗费几个月,现在采用激光打印技术加上一些手绘,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退休后仍在负责美术红灯厂销售部工作的北京宫灯技艺传承人翟玉良说,故宫也找过美术红灯厂,“量大又要得急,我们是按照传统工艺做,不会用新材料,短时间完不成,接不了这个活儿。”
翟玉良还认为,宫灯不是必需品,保存得好可以用一辈子,作为小众产品也制约了宫灯的市场发展。
郭燕青介绍,北京宫灯工序繁杂,包括原木制作、上色喷漆、绘制灯片、印制灯片、灯穗配置等。郭燕青就从木工活的锼活儿开始学起,用特有的工具锼弓子在木头上锼出图案。“锼活儿不练一个月,上不了手,不锼三年,出不了师。”
郭燕青介绍,他们做的灯笼是竹子的,木头盘、红布套、手工捏,工程大了,做出来很费劲。现在马路上挂的灯笼是钢丝的,塑料盘、尼龙绸套、机器生产。价格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手工做的灯笼一个要3000元,而电商平台的灯笼只要十几块钱。
“打个比方,别家卖十块,我卖二十,不了解北京宫灯的文化内涵,顾客会说,这明明一模一样呀,为什么不买便宜的?”郭燕青说,很少有人考虑手工制作宫灯背后的人力成本,满大街的红灯笼也很少能见到美术红灯厂的产品了。
3 技艺传承
进入校园回归民间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断,我也想传承,可是没有人学。”郭燕青印象中最后一个学手艺的年轻人是2013年来的,三年后还是走了,“吃了苦收入还不高”是主要原因。
入行37年的郭燕青觉得,虽不能再指着这门手艺吃饭,但作为爱好还是不错的,“现在谁来找我请教,我都欢迎。”而北京宫灯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后,还有了去参加京交会等展会的机会,也让北京宫灯和美术红灯厂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重视。
此外郭燕青想着,以后美术红灯厂能办个宫灯博物馆,能让市民体验制作宫灯。
翟玉良也承认宫灯大规模生产不实际,他退休后热心于“非遗进校园”活动,到中小学给学生讲讲宫灯历史、制作工艺,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宫灯。
去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请翟玉良传授宫灯制作技艺。学员是从社会上通过考试选定、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通过三个月的系统学习,毕业时每个人做了一盏宫灯,还集体制作了一个直径80厘米的走马灯。翟玉良对学员的水平比较满意,“达到了入门水平,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他们的手艺会越来越好。”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杨慧子,师从翟玉良学习传统宫灯制作,“宫灯汇集了光影变化,榫卯结构,手工传统制作技艺非常有吸引力。”杨慧子认为,一方面,需要传承传统宫灯的制作技艺,另一方面,设计师也需要和传承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她已经做出了尝试,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宫灯技艺源于民间,最终要回归民间,这门手艺不会断。”翟玉良说。
■ 专家说法
传统技艺传承还应融入现代生活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以北京宫灯制作为代表的北京技艺,在2006年就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久负盛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北京宫灯在其实用价值之外,还代表着传统文化。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表示,灯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年节,北京传统的灯彩活动主要在元宵节举行,后来逢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也都张灯结彩。灯彩成为祥瑞吉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
对于北京宫灯技艺的发展,高巍建议,北京宫灯可以与时俱进,传统技艺结合新材料、新技术,主动适应市场,传统的东西也应有时尚的一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传承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彬 实习生 许文豪
标签: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