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工匠”挑战赛上,选手们正在进行“手工木工”项目的比赛。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挑战“京作”大工匠,6小时制成楠木小插屏——最大缝隙小于0.1毫米
不用胶水不用钢钉,完全用中国传统的木匠技艺,在6个小时内手工打制一座楠木小插屏。昨天,8位选手在市总工会主办的“挑战‘大工匠’”系列赛上,比拼手上功夫。
在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操作车间里,刨花纷飞,锯声凿声不绝于耳。8位选手忙活着,划线、开榫、打眼儿、曲线加工、组装、起线……一根根普通的木条,像变戏法一样在他们手里变成了屏框、屏座和屏芯。
挑战赛要求每位选手在6小时内手工制作完成一扇楠木小插屏。插屏,是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品,古代常放置在几案上作为摆设,有底座,底座上有镜框,镜框中一般插入图画、彩瓷绘板或木质刻板等。
“虽然只需要制作一件作品,但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据现场裁判介绍,选手们要制作的这扇插屏底座长30厘米、宽15厘米,屏身高42厘米,整体分为屏座和屏芯两部分,屏座由形态各异的薄板拼接而成,屏芯为一整块方形薄板。要求选手们不能使用钢钉、胶水,拼接的位置只能使用榫卯结构,且要结合牢固、严密,肩口最大缝隙必须小于0.1毫米,作品外观光滑,不能看见明显的欠茬、刨痕等。裁判说,考题的难点就在于考察选手们的手上功夫是否精细,“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说的就是榫卯,任何超过1毫米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整件作品制作失败。”
前腿弓、后腿蹬,刨花纷飞。来自天坛家具龙顺成生产分厂的刘更生,比其他选手速度快了不少。只见他拿着一根细锯条,反复锯着一块两厘米厚的木条一端,锯几下就把木条换一面,还不时用手指拨开多余的木屑……近15分钟后,一个长1.5厘米,宽0.5厘米,厚度不到两毫米的榫结构就开好了。今年52岁的刘更生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比赛前接受采访时直言,“压力还是有的,毕竟能来参赛的都很优秀。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京作’家具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经过6个小时的紧张比拼,8位选手均完成了楠木小插屏的制作。记者了解到,此次终极挑战赛结束后,裁判组会给8位选手的作品分别打分,经过综合评选,分数最高的两名选手将入选“大工匠”提名,并晋级下一阶段的综合评选。(记者 王天淇)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