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迎来2018级新生 “00后”成新生主力军
昨天,清华大学吹响高校开学“号角”,来自各地的3800余名新生来到清华园报到,开启四年的大学生涯。今年,清华迎来2784名“00后”新生,占新生比例3/4,正式成为新生主力。
今年内地新生中,理工类考生占77.3%,文史类占8.4%,艺术类占6.9%,来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不分文理)占7.4%;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17.9%,少数民族考生占11.1%;男女比略超2:1,但艺术类男女比达1:5,为整体比例均衡做出巨大贡献。
数理大类“最受欢迎”
今年清华仍推行大类招生,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机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文理通识类和电子信息类等学生志愿分布合理,志愿满足率达近几年新高,第一志愿满足率约80%,前三志愿满足率超90%。
其中,数理类吸引到469名新生,居十六个大类之首。
澳门培正中学陈嘉怡同学就选择了数理大类。她通过“澳门保送生计划”获得录取资格。“内地教育越来越好,科研基金雄厚,发展空间大。很多是在澳门见识不到的。我提前参加了骨干训练营,认识了很多有趣有才华的同学。来清华这几天经常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在这里可以把心塞得满满的。”陈嘉怡说。
丘成桐数学班首次招生
为让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学生尽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实现因材施教,今年清华开设了丘成桐数学英才班,首次招生15人,其中9人是高二“数学小天才”。
想进入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可不简单。根据招生简章,会先对学生数学天赋、综合素养等进行全面考察再择优认定,选拔程序包括初审、测试、认定和确认四个环节。入围学生仍需参加高考。
今年4月初,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学生杨岱融获得了丘成桐数学英才班的认定资格,后破格参加高考,顺利进入清华大学。
自强计划人数创新高
今年,清华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共录取355人,其中170人通过自强计划获30分至60分加分认定,最终90人圆梦清华,比去年增加11人,创历年新高;国家专项计划中,共266人入读清华。
助学方面,据学生部副部长王前介绍,今年已是第21年开设“绿色通道”,每年约300名同学办理临时借款缴费注册,总额超200万元。截至2017年,共5521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临时借款缴费注册,投入资金3469万余元。
此外,截至8月22日,学校已为来自新疆、云南等地50名新生寄送了13余万元交通费用和生活费,人均超2600元。
■ 现场
3D“二校门”成合影网红
昨天早上8时许,清华园便开始响起了行李箱拖动的声音,一辆辆接站大巴载着新生和家长陆续返回学校。因清华园太大,清华西门还停靠着几辆校园交通车为新生和家长提供摆渡服务。
清华园内,随处可见与录取通知书合影留念的景象。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一亮相就成了“网红”,通知书中夹带了一张3D“二校门”,打开通知书“二校门”就会“跃然纸上”,初来乍到自然少不了和“网红”合影。
在综合体育馆门口,各院系报到区的学长学姐们已早早准备好,等待“八字班”新生的到来。迎新自然少不了“吉祥物”,有的学长还穿起玩偶装,时不时与新生互动一番。
综合体育馆内,不少新生聚集在“绿色通道”办理临时借款缴学费和住宿费。
安徽省砀山县的阚开放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阚开放父亲在家务农,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卧床,21岁的姐姐在县里工作。他告诉记者,昨天他拿到了“爱心信封”,里面装了教材卡、自行车卡、游泳卡和超市卡等,俨然一个“爱心大礼包”。
不少新生都提前几天到北京,和家人分享“入驻”清华的喜悦。宁夏的张文虎同学说,自己和爸妈提前来北京逛了两天,“去了故宫、植物园、香山、颐和园,这两天北京天气很舒服。”
■ 对话
“学习之余锻炼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毕业于清华附中的陈嘉雯,出生于2000年8月,被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录取。陈嘉雯父母都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妈妈还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老师。对于以新身份开始在并不陌生的清华园学习生活,陈嘉雯说,清华平台很大、资源很广,四年里想做的事很多。在学习之外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创新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新京报:对现在的专业是否满意?
陈嘉雯:很满意。
新京报:你心中的大学好老师是什么样子?
陈嘉雯:我觉得妈妈就是一个好老师。她是清华自动化系的老师,学术也很好。但我绝对不会选她的课,主要是觉得尴尬。她之前带的班是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作为班主任,她会关心每一个同学,还带全班同学来我家吃饭。我觉得好老师的标准就是,对学生有耐心,能为他们的未来做出指导。
新京报:现在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你怎么看?
陈嘉雯:不认可。读书可以让人变深刻,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另外还会让人变广阔,对社会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更多自主权。我觉得只有读书,才能够塑造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新京报:大学四年,最想做什么?
陈嘉雯:清华的平台很大、资源很广,想做的事特别多,比如支教、国外交换、社工……感觉大学四年都做不完。学习肯定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想先尝试做社工,然后是唱歌,参加音乐类的社团。
新京报:本科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今后就业会首选哪些行业和城市?
陈嘉雯:肯定会读研究生。工作的话,我对北京挺有感情的,因为从小在北京长大,去上海也可以。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发达城市,但不会想出国。行业来说,我比较想创业,或者去一些年轻有活力的公司,其次是稳定的大公司。
新京报:希望从四年大学生活中收获些什么?
陈嘉雯:大学就是为进入社会做预备,在学习之外,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创新力等,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记者王俊)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